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半,俄军换了几任总指挥,但怎么没有出现像朱可夫或罗科索夫斯基那样一战成名的将领呢?
回想二战时期的苏联将领,他们的辉煌战绩令人印象深刻。朱可夫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科索夫斯基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大展拳脚。那时的战役几乎都与将领的名字紧密相连,每一场战斗似乎都能锤炼出名将。
然而,现在的俄军,打了巴赫穆特、哈尔科夫等战役,却没有人能将这些战役与指挥官的名字直接联系起来。其实,这不仅仅是俄军将领能力的问题,而是与战争的性质、军事理论以及上层的用人逻辑有很大关系。
展开剩余82%首先,我们要理解朱可夫和他那一代人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打的是“生死存亡的战斗”。而如今的俄军则面临着“束手束脚”的局面,无法像二战时期那样发挥指挥官的独立性和战略眼光。
二战中的苏德战争,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灭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投下了550万兵力和3700辆坦克,苏军措手不及,仅仅一个月就损失了近百万官兵,72万人被俘,战局急剧恶化。整个苏联被逼入绝境,莫斯科外的德军坦克已经逼近,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面对如此困境,胜利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指挥官完全不受政治框架的束缚,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敢的决策,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然而,俄乌战争一开始就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俄军将其定义为“特别军事行动”,这使得政治因素大大压倒了军事需求。俄军投入的兵力最多也就是20万人,规模仅相当于二战时一个方面军,而整个战争的目标似乎更多是完成政治任务,而非决定生死存亡。
从2024年俄军的军费投入来看,尽管花费了1200亿美元,打光了570万发炮弹,俄军仅仅夺回了4168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不到乌克兰国土面积的1%。战场也并不是快速推进,而是变成了一个“拉锯战”,每天仅能推进几百米。特别是2022年3月,俄军从基辅撤军的例子就能看出,前线指挥官并没有像朱可夫那样的自主权,很多决策都必须等待莫斯科下达命令。即便看出战机,也只能按部就班,因为这场战争更多是“完成政治任务”而非保家卫国。
此外,朱可夫等将领之所以能打胜仗,还因为他们掌握了“独门秘籍”——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快速突破敌人防线,然后利用坦克和步兵纵深推进,一路把敌军包围歼灭。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便采用了这套战术,成功围困了德军第6集团军,25万德军最终只剩下9万人投降。
然而,今天的俄军却面临着另一种局面。虽然俄军在战场上使用了无人机、电子战等现代化武器,但缺乏一套成熟的作战理论来整合这些技术,基本上依靠传统的“炮弹堆人头”战术。这种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例如,2022年进攻基辅时,俄军的空天军和地面部队配合不当,坦克部队推进过快,后勤无法跟上,导致俄军陷入困境;而2025年在顿巴斯地区,俄军的补给队甚至被乌民兵伏击,丢失了大量物资。尽管俄军在新技术上有所尝试,但这些技术的使用缺乏统一的战略支持,战场表现也难以令人满意。
再说到用人问题,二战时期,斯大林虽然铁腕治军,但他懂得放权。只要指挥官能打胜仗,哪怕过去犯过错误,斯大林也愿意给他们权力。罗科索夫斯基曾因大肃反被关押,差点被处决,但战斗爆发后,斯大林把他从监狱里捞出来,提拔成方面军司令,并最终封为元帅。朱可夫也是因为与斯大林意见不合被撤职,但当莫斯科保卫战打响时,他被重新任命为最高指挥官。
然而,普京的用人逻辑却与斯大林大不相同。普京更倾向于用频繁更换指挥官来进行制衡,避免某一位将领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俄乌战争期间,俄军的总指挥先后更换了好几次,从德沃尔尼科夫到苏洛维金,再到其他指挥官,换将频繁,导致战场上的指挥体系混乱。这样的做法让指挥官们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指挥风格和独立性,也难以像朱可夫那样做出大胆的战略决策。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二战时期,战争是国家间的全面对抗,打胜仗靠的是将领的战略眼光和果敢决策。而如今的战争,更多是技术、体系和政治的混合体。卫星导航、后勤供应链、国际舆论等因素,都在决定战争的胜负。即便有一位将领能提出惊人的战略战术,如果没有强大的体系支撑,这些想法也很难成功。
更何况,现在是“TikTok战争”,每一场战斗的细节都被直播,指挥官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受到国际舆论的审视。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冒险行为都可能遭到全球的批评,这种局面下很难出现像朱可夫那样的“铁血名将”。
俄军目前的问题,不仅仅是缺少一个朱可夫,而是缺乏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体系。从军事理论到指挥机制,再到用人策略,俄军仍然停留在“苏联遗产”的影子里。如果未来能够调整这些问题,或许才会有新的名将崭露头角。但至少现在,朱可夫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发布于:天津市鼎盛配资-配资门户网址-炒股杠杆平台-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