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掉了辽朝,继承了辽国的领土,包括了燕云十六州。到了1127年,北宋灭亡,金国占领了淮河和大散关以北的广袤中原地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朝代,它能够统一全国,除了蒙古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与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崛起及其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战乱的年代,城池被摧毁,百姓遭到屠杀,千里之地变成废墟,时人形容当时的景象为“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早在三国时期,刘备便提出了“以民为本”的理念,且凭借对人民的关爱和团结,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伟业。
在金元鼎革、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汉人世侯通过抚慰流散的民众,解救和保护士人,践行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尽力保护并传承了汉文化。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汉人地主和武装头目掌控了蒙古统治区的地方政权。他们不仅有军事指挥权,还负责管理民政,可以任命官员、征收赋税、执行刑罚,且实行世袭制,形成了专制政权。
展开剩余77%例如,董俊在南征时有一段传世的事迹,“他将利其子女是取,公曰:‘人降而夺之孥,仁者不为,众义不取。’”这展现了汉人世侯以仁爱为本,赦免降服的百姓,使他们不至沦为奴隶。张荣也因以仁止杀,平定中原而受到称赞。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汉人世侯在战乱中多次庇护、救助流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更有汉人世侯通过赎回被蒙古贵族掳掠的民众,或者把自己手下的奴隶放置于庇护之下,阻止他们成为蒙古奴隶。
像刘伯林、严实、张柔、董俊等人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仁德和智慧,都是汉人世侯在乱世中为人民谋取生路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1233年和1235年的扩户中,汉人世侯领地内的流动人口和被奴役的人口大多被重新编入国家户籍。
在蒙古大军的冲击下,金朝的士人也像普通民众一样,身陷血雨腥风的战火之中。大量士人死于蒙古军队之手,或者死于金国权臣、军阀与乱军的迫害。那些幸运幸存的北方儒士,他们的命运何去何从呢?在1200至1233年期间,金朝通过科举制共录取了7000多名进士,3500多名举人,未中的儒士人数肯定还更多。可以推测,尽管有些北方士人逃入山林或皈依佛道,但仍有大量士人沦为战俘或奴隶。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人世侯通过庇护和援助,使这些士人得以继续活跃在社会中,许多儒士因而得到了庇护和重用。许多世侯虽然出身草莽,但都意识到,结交名士能提升自己的声望,他们通过武力建立自己的势力,同时也渴望能提升文化素养,因此广纳贤士,聘请这些士人担任幕僚和佐吏,协助治理地方。
这些北方儒士中,不乏具有出色才能的人,他们不仅能帮助世侯处理文书、赋税、刑罚等事务,也能在军事征战中提供谋略和支持。许多汉人世侯的幕府里,既有文士,也有文武双全的幕僚,他们不仅跟随出征,协助指挥,甚至有些亲自参与作战,展现出与世侯之间的深厚关系与互助精神。
汉人世侯不仅保护了士人,还通过崇儒兴学、藏书印书等举措,大力保存和传承汉文化。在元代的初期,尽管蒙古政权的核心设在燕京,但蒙古统治者也开始尊重和推广汉文化。窝阔台在燕京创办了国子学,并且积极修复宣圣庙,这种举措极大促进了儒学文化的传播,并且推动了地方的学术建设。
以东平严实父子为例,他们不仅治理有方,且广招文士,使得东平成为元代时期的重要学术中心之一。元代的印刷业尤为发达,许多儒士的著作得以出版流传,推动了文化的延续。即使在战乱不断、经济低迷的年代,许多汉人世侯仍不遗余力地支持文人出书和保存文献,这不仅使北方儒士的智慧得以保存,也让后人能够从这些书籍中了解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风貌。
此外,张柔、王若虚等人的事迹也表明,许多儒士的遗作和他们的见闻得到了重视与保存。例如,张柔在金朝灭亡后,专门回收和保存金朝的史实,甚至亲自献给朝廷。这些举措不仅保住了金朝的历史记录,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在汉人世侯的努力下,战乱中的北方儒士不仅得到保护,还能够继续发挥才智,推动了汉文化的复兴与发展。通过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汉人世侯为后世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根基,使得在蒙古统治下的汉地仍能保持文化活力,并且为元代的政治决策和历史发展做出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群体,不仅在物质上保护了战乱中的百姓,更在精神上积极支持和传承汉文化。他们的举措为后来元代的文化繁荣和汉文化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鼎盛配资-配资门户网址-炒股杠杆平台-配资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